对苏轼评价极为严苛的朱熹,也承认苏轼“文辞伟丽,近世无匹,若欲作文,自不妨模范”。现存《苏轼全集》有一百多万字,近五千篇文章,在毛笔书写的年代,那是个不小的数量。从中可以看到苏轼对于写作的坚持,无论命运如何起伏,都没有放弃对写作的热爱,那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这种对艺术持之以恒的执着,必然是因为心中涌动着坚韧的精神力量。
苏轼对许多事情都抱着游戏态度,但对待创作却非常认真,“东坡每属词,研磨几如糊,方染笔,又握笔近下,而行之迟”。正是通过认真的构思,在他的笔下,总能呈现超凡脱俗的文学意境。有论者认为苏轼“笔有仙气,自是太白后身”。确实如此,苏轼深受李白诗歌的影响,两者并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奇峰。当苏轼写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其实是在以李白自比,“我欲乘风归去”,就是指代谪仙人李白。有时他还直接化用李白的诗句,比如《过大庾岭》中有“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只是把李白句子中的“抚”字改为“拊”而已。在《双石》中,有“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明显化自李白的名篇《蜀道难》。此类例子还有很多,可见他对李白的作品已经烂熟于胸,可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苏轼不但化用李白,而且在句法、意境甚至描绘景物方面,都全面向李白学习。李白爱写月,苏轼写月的诗也不少。但苏轼不是机械的学习,而是能够做到句句推陈、笔笔出新,绝少陷入滥俗,这一点尤其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