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会看到许多山峰,但我们不可能得到所有美好的东西。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当你为没有得到而苦恼时,还是仔细想一下自己将会失去什么吧。就像一则寓言中所说的:一头牛总是想着山上的青草,不想吃脚下的草,结果却饿死了。要知道,脚下的土地未必不肥沃,现在张口就能够吃到的青草可能不会比对面山上的更多、更新鲜,但确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认识到这一点,你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许多遗憾。一个人要学会循序渐进,不要幻想一步登天。充满幻想有时候会成为一种动力,有时候也会成为一个陷阱。任何成功都需要积累,需要付出,甚至需要大量的、长时间的奋斗。
踏实走好每一步才是前进之道。
第六章 悟守悟立:变通当随时随势
佛陀说:“万法无滞”,你不停留,便不被困住,在该流动和超越的空间里,如果你依然保持原有的状态就只能被淘汰和遗忘。
§1.因时而守,因地而变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但是中国佛教的特质,归根结底是由中国国情所制约和决定的。佛教不是一成不变的信仰和思想,中国佛教在形态、方法和理论系统上都存在着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
中国的文化土壤和印度的文化土壤不同。在印度,僧人见了父母和王者都不跪拜,在中国,王者要求僧人跪拜。在印度,佛教有治外法权,在中国,佛教则必须受世俗法律治理。中国的皇帝君王们,可以出于维护封建统治需要而扶植佛教,也可以出于同样的需要限制佛教。中国古代有自己的一套道德规范,有“忠”、“孝”这两面大旗,有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佛教若想在中国传播,不听王命不行,不讲“忠”、“孝”不行,不遵国法不行,不与儒学、道学妥协、调和也不行。所以,中国的佛教学者,绝大多数在出家以前,已经受到了儒家学说的洗礼,再经道家思想的熏化,然后再学习佛教理论。所以,号称明代佛教四大师之一的德清禅师说:“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他宣传“孔老即佛之化身”。印度佛教种在中国的土地上,成了与原身有很多不同的中国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