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重视教育事业,历经挫折亦无悔
李鸿章是一个从科举考试中严格训练出来的封建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人生信条。但是,随着与西方文化的日益接触,对比中国落后的残酷现实,李鸿章对中国人还沉浸在书写小楷等八股取士的制度而感到厌恶。并且,随着洋务运动过程中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创办,李鸿章越来越感觉到中国需要一批真正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人才。显而易见,中国的八股制度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李鸿章决定积极地倡导改革科举,培养人才。
李鸿章率先提出“变法”的主张,准备以儒家传统治略,内修政事,并且外学西法,举办洋务。于是,李鸿章对八股制度开始进行改革的尝试。但是,他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扩充洋学,因为他不敢畅言废除科举。19世纪70年代以后,李鸿章除了支持有关开艺科、课西学之清外,还实行了被清政府否决的洋务进取一格、设立洋学局的主张。在东西方教育对比中,李鸿章的心情也是沉重的,因为中国的教育显得太呆板,而且一成不变,这样在实际作用上与西方教育是无法比拟的。李鸿章后来也发现清政府重科甲正途而影响学生的来源和质量等问题,为此他忧心忡忡,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力图通过为学堂人员争取“与正途并重”或“由科甲进身”来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为此,李鸿章屡次上奏朝廷,想让洋学馆的学员能够一展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