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段故事,季羡林老当时的日记也有记载:
“吃过晚饭,七点半到Meyer家去,同lrmgard打字。她劝我不要离开德国。她今天晚上特别活泼可爱。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但又有什么办法?像我这样一个人不配爱她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孩子。”
数天后,季羡林离开哥廷根的前四天,他又在日记中写道:“回到家来,吃过午饭,校阅稿子。三点到Meyer家,把稿子打完。Lrmgard只是依依不舍,令我不知怎样好。”
季羡林后来写文章回忆说:“日记是当时的真实记录,不是我今天的回想;是代表我当时的感情,不是今天的感情。我就是怀着这样的感情离开迈耶一家,离开伊姆加德的。到了瑞士,我同她通过几次信,回国以后,就断了音讯。说我不想她,那不是真话。一九八三年,我回到哥廷根时,曾打听过她,当然是杳如黄鹤。如果她还留在人间的话,恐怕也将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
季羡林的这段经历,读来颇令人感怀。他说,青年人最好不要一切为了爱,以爱的名义耽误了学业、事业,到头来还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季羡林为什么要单独给青年人“寄语”呢?这是由青年人的年龄特性所决定的,时有耳闻青年人双双殉情之事,这样的事情在中年人中几乎不曾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