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期间,各类学校总计41所,其中外语学堂8所,水陆师武备学堂27所,专业技术学堂11所。各类学校共计培养的学生约5000人,[15]人数虽然有限,但在当时已属难能可贵。
第二,在教育内容中引入了西学,开始打破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思想文化在我国教育中的一统天下。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观与天朝意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认知方式,由此形成了古代中国主要以怀柔态度看待与外部的联系,处理对外交涉的策略,以及以儒学为主体、吸收涵化各种外来文化因子的开放心理。中国在东亚的优越地位,与欧亚其他文化体系接触的片断性、间接性,以及当时尚缺少优于本位文化的异质文化的客观现实,巩固并增强了中国人的内聚意识,虽不讳言与人交往,毕竟缺乏主动精神和必要有效的传递手段。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使传统教育中第一次引进了西学,呈现出西学与中学并存的局面,并被后来的一些思想家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际上是在尊崇封建政治理论和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容许了外国语言文字、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乃至世界知识、国际公法等实用科学和技术的引进和传播。西学的作用在日益扩大,地位逐步提高;而中学的作用在日益缩小,地位逐渐下滑,呈现出无可奈何的颓势。这对于变革旧的教育内容,改变我国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培养适应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新式人才无疑起了积极作用。